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946万兄弟反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946万兄弟反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为什么石敬塘叫儿皇帝?
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女婿,沙陀族人,沉默少言而骁勇善战,在后唐与后梁对阵中,曾多次掩护、救出唐庄宗明宗,在军中很有威望,受封河东节度使,兵精将勇。
明宗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,养子李从坷哗变,袭击李从厚,石敬瑭帮助并抓住李从厚向后唐末帝李从坷示好。李从珂表面善待而戒心重重。后唐清泰三年(936)五月,进封石敬瑭为赵国公,改任郓州节度使,石敬瑭不愿意于是造反,朝廷派张敬达率大军征讨。石敬瑭抵挡不住,派桑维翰向契丹求援,并许诺: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,每年进贡大批财物,并以儿国自称。大将刘知远认为向契丹称臣即可,称儿太屈辱,也不同意割地。但石敬瑭一意孤行。(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)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,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救石敬瑭,偷袭大败后唐军队,后唐将领陆续投降。936年(后晋天福元年)十一月,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,国号晋。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向他祝寿。石敬瑭每次给契丹的书信皆用“表”,以示君臣有别,称辽太宗为父皇帝,自称“臣”和“儿皇帝”。(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)
石敬瑭为了称帝,认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,完全没有礼义廉耻、没有忠孝节义,只有自己的利益。故称“儿皇帝”。
引狼入室
石敬瑭为对抗后唐李从珂,在下属刘知远等支持下叛变。936年,两边大战。石敬瑭虽长期经营后唐起源的河东基地,但兵力仍不足以抵抗李从珂。
于是,石敬瑭遣使许诺契丹,割让幽云十六州并自称儿国,还送大量财物,相约在秋高马肥的季节由契丹派出铁骑,攻打李从珂。
图片源于网络
石敬瑭就是历史上有名的"儿皇帝"。虽说后唐皇位相争出现过父子相残、兄弟反目的可耻情况,但石敬瑭尤为耻辱,为登皇帝宝座,无所不用其极。
连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,认为石敬瑭太过分了。他说,称臣可以,不要父子相称;拿钱贿赂就够了,足以让他们出兵,不需要再割让土地,不然,后患无穷,悔之晚矣!
石敬瑭不听。他本是沙陀突厥人,不在乎这引狼入室的后果。
由于李从珂没有在险要处预备伏兵,被契丹大军度过雁门关险要,长驱直入,打得大败。
石敬瑭当晚就迫不及待与耶律德光举行友好而热烈的会谈,"儿臣叩见父皇",确定了父子关系。
时年,儿子石敬瑭45岁,父亲耶律德光34岁。
图片源于网络
石敬瑭可能是想,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是结拜兄弟,自己作为李克用的孙女婿,认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为父,辈分没乱!
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于太原称帝,建立后晋(936-946)。
随后,石敬瑭攻入洛阳。李从珂自焚而死,后唐灭亡。
恶劣后果
被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,即幽、蓟、瀛、莫、涿、檀、顺、新、妫、儒、武、云、应、寰、朔、蔚州,长城亦在其内,有古北口、居庸关、飞狐口、平型关、雁门关、宁武关等险要。
其中幽、蓟、瀛、莫、涿、檀、顺为山前七州,在今天燕山之南,包括北京、天津及周边区域;
新、妫、儒、武、云、应、寰、朔、蔚为山后九州,在云中山、句注山(今雁门山)、五台山、恒山等山脉之北,包括山西北部、河北北部领土。
图片源于网络
这一地区西起山西与内蒙交界处,沿河北和北京北部向东,达渤海之滨,沿线山岭婉蜒,形势险要,有不少关隘控扼南北交通。在这一地区以南,便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。中原王朝一直依赖这一地区的燕山山脉和长城作为屏障,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南下。
对中原而言后果严重:1、失去了天然屏障和战略关隘,门洞大开,无险可守,只能看着契丹铁骑长驱直入。2、中原失去大批草原牧场,无法供应足够战马。所以,两宋时期,人们出门,大多数是坐驴车、牛车的。
对契丹而言,算是得了一笔飞来横财:1、幽云十六州是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凭空得到十多万平方公里优良领土和大量汉族人口。2、契丹从汉族那里学到了大量先进知识,统治能力不断加强,发展水平不断提高,契丹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,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远比汉唐时面对的游牧民族厉害得多。因为单纯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,所凭借的仅是暴风骤雨般的冲击力量,所追求的仅是狂风扫落叶,将财物劫掠一空。
对幽云十六州而言,当地的汉族也逐步被胡化,并不天然接受南边的王朝,成为一个中间地带。两边打战,我不会因我是汉人,我就要驱除契丹、保家卫国,说不定我还要帮助契丹抵抗南边的入侵者。这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块根据地。
这是有宋一朝常被契丹、女真等族入侵的客观原因。
就此,石敬瑭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946万兄弟反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946万兄弟反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